最新:腸道菌群與兒童多動癥及飲食改善發表時間:2019-08-15 09:55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僅美國就有超過500萬兒童罹患該病。尤其令人關注的是,該病的確診率正在逐年增加:2013年,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估計,9.5%的4-17歲的兒童(13.3%的男孩,5.6%的女孩)被診斷為ADHD。此外,近2%的3-4歲兒童被診斷為ADHD,這一比例比1997年的0.5%增長了近4倍之多。 在 7 歲以下,約有 3% 至 5% 的兒童會出現癥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通用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稱此癥為「過度活躍癥」(Hyperkinetic Disorder),分類編號為 F90,一般又俗稱為「多動癥」、「過動兒」。 臨床癥狀以學齡兒童較為突出,多動癥是兒童期常見的行為問題。本癥有兩大主要癥狀,即注意障礙和活動過度,可伴有行為沖動和學習困難,半數左右患兒可見有神經系統軟體征。多動癥不僅影響孩子學齡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評價,也波及長大后的工作表現和社會認可,甚至還對患者的心理發育發展有長期影響。 導致小兒多動癥的原因有很多,除少數遺傳因素外,常見的有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腦組織器質性損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大家可能會想到:菌群異常和菌-腸-腦軸功能異常是多動癥的關鍵原因。 兒童大腦和行為發育與腸道菌群發育同步,在發育時期的腸道菌群紊亂不僅僅會引發行為異常,干擾孩子性格發展,擾亂神經興奮和抑制的發育。簡而言之:多動癥的根源在于菌群發育異常和腸腦軸的異常,多動癥并不是孩子本身的性格問題,多動癥具有明顯全身性生理基礎——即包括消化、免疫、內分泌和神經在內的菌-腸-腦軸功能紊亂,只針對頭腦進行說服教育和藥物干預無法解決問題。 國際上的科學家們針對多動癥與腸道菌群的研究也一直在進行:2017年,荷蘭:多動癥兒童腸道微生物發育異常,與之相伴的是中腦獎賞回路功能發育異常; 2018年,德國:不管是多動癥兒童還是多動癥成人,其腸道微生物組成都明顯不同于健康對照人群,菌群多樣性明顯降低,且多樣性水平與過度活躍水平呈顯著負相關; 2019年,中國臺灣:多動癥兒童腸道菌群發生明顯改變,且菌群異常與這些孩子的飲食模式密切相關。 而影響兒童腸道菌群的因素很多,比如媽媽孕期心理壓力太大或/和飲食不健康,嬰兒剖腹產,非母乳喂養,大量使用過抗生素,不良飲食習慣等等都會破壞腸道菌群正常發育,擾亂菌-腸-腦軸正常功能。飲食不僅是影響腸道菌群發育和腸腦發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大腦和行為認知發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令人感到擔憂的是,大部分家長一方面為孩子的行為認知問題煩惱,擔心孩子性格或者認知發育是否有問題,苦口婆心進行教育而收效甚微;一方面不把孩子的挑食偏食當回事,孩子愛吃什么就給什么,愛怎么吃就怎么吃。殊不知,不良的飲食方式正是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和認知發育問題的關鍵原因。 巴西科學家對多年來已發表的關于多動癥與飲食的臨床研究進行嚴格篩查,選擇了14篇臨床研究,進行詳細分析。結果發現:含有大量精加工糖和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方式是多動癥的高危風險因素,而富含蔬菜和水果的飲食則能預防多動癥和過度活躍。 那么多動癥患者或者預防多動癥應該怎么吃飯呢? 1. 促進多動癥改善的食物
高蛋白食物,比如:各種豆類和豆制品、牛奶和奶制品、肉類等;復雜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發育的必需營養之一,還能夠增強飽腹感,有助于血糖控制,從而預防食用過多零食和甜食。適合多動癥患者的復雜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有:全谷物食品、各種豆類、蔬菜、新鮮水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Ω-3脂肪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對于大腦和神經發育至關重要。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主要有:深海魚(如三文魚和金槍魚)、核桃、奇亞籽、亞麻籽。 2. 加重多動癥的食物 長期食用不健康的食物會明顯增加多動癥的風險,而減少這些食物的攝入則有助于改善多動癥狀。多動癥患者日常飲食中需要避免的食物主要有:含糖量高的零食;簡單碳水化合物類食品,如糖果和巧克力、白面包/饅頭、白米飯、運動飲料;咖啡因類食品;人工添加劑;以及一些過敏原。 雖然上述食物對多動癥有益或者有害,但并不提倡多動癥患者只吃某一種或幾種食物,而是提高整體飲食質量。平時注意: 避免含有人工添加劑的食物; 短期內禁食過敏原類食物; 多配合食用促進改善多動癥類食物。 溫馨提示: 深加工食品對多動癥有害,以上對多動癥有益的食物均指食物的無添加或原味形式。 中國大部分地區奶資源缺乏,可用豆漿酸豆漿替代牛奶酸奶,同樣對多動癥患者有益。 堅果要吃沒有調味料、鹽和糖的安全堅果制品。 無論哪種有益食品,都不可過量。
暑假是每個孩子熱盼的盛日,在假期里讓孩子更聰明更健康更快樂則是每個家長的責任。相比于苦口婆心的教育教導,家長們關注下這些孩子的日常飲食,減少不健康食品的食用,增加健康食品攝入,提高整體飲食品質,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